皮肤性病重点
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皮肤(不包括皮下组织)的厚度为0.5~4mm
皮沟:皮肤借皮下组织与深部附着,并受真皮纤维束牵引,形成致密的多走向沟纹
皮嵴:将皮肤划分为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为皮嵴
皮野: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菱形或多角形微小区域
根据皮肤的结构特点分类
有毛的薄皮肤
无毛的厚皮肤两种类型
有些部位皮肤的结构比较特殊,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如口唇、外阴、肛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
一表皮
表皮主要是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5层
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基底层
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黑素细胞
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
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毛囊,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
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朗格汉斯细胞
主要功能是免疫识别和抗原提呈
梅克尔细胞
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
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桥粒
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分离,临床上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性
半桥粒
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基底膜带
电镜下基底膜带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
基底膜带结构的异常可导致真皮与表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
二真皮
真皮: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一)胶原纤维
胶原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主要使I型胶原,少数是III型胶原)
(二)网状纤维
主要成分为Ⅲ型胶原
(三)弹力纤维
弹力纤维具有较强的弹性。
三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3年)、退行期(3周)和休止期(3个月)
皮脂腺: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属泡状腺体,由腺泡和较短的导管构成。
汗腺
小汗腺:曾称外泌汗腺,为单曲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
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神经介质为乙酰胆碱。
顶泌汗腺:曾称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顶泌汗腺也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但神经介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肌肉
立毛肌是皮肤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由纤细的平滑肌纤维束构成
皮肤的功能
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分泌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等多种功能。
一皮肤的屏障功能
狭义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指表皮尤其是角质层的物理性屏障结构。
广义上的屏障功能包括物理性、色素性、神经性和免疫性屏障作用。
二皮肤的吸收功能(外用药物的理论基础)
角质层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其次是毛囊、皮脂腺、汗腺。
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皮肤的吸收能力与角质层的厚度、完整性及通透性有关
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
脂溶性物质则相对容易被吸收,主要吸收途径为毛囊和皮脂腺
吸收强弱顺序: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状石蜡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一原发性皮损
斑疹和斑片: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
斑疹直径≤1cm
斑片直径1cm
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或脱失)斑等
充血斑(红斑)——压之褪色
出血斑——压之不褪色
直径2mm时称瘀点
直径2mm时称瘀斑
色素沉着斑--压之不褪色
*褐斑,花斑糠疹,白癜风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的表浅隆起性皮损,直径≤1cm
斑块:为局限性、实质性的表浅隆起性皮损,直径1cm,见于银屑病等。
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水疱和大疱: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
水疱:直径≤lcm
大疱:直径1cm
血疱:内容物含血液者
脓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
结节:为实质性、深在性、可触诊的皮损
囊肿:为具有囊腔结构、内含有液体或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
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为斑丘疹
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
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时称丘脓疱疹
二继发性皮损
糜烂:局限性表皮或黏膜上皮部分或全部缺损形成的红色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
溃疡:可深达真皮或更深位置
鳞屑:为肉眼可见的角质堆积
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
裂隙:为线状的皮肤裂口,可深达真皮,也称皲裂——好发于掌跖、指(趾)及口角等
瘢痕:由新生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而成
增生性:烧伤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萎缩性:红斑狼疮
萎缩:为皮肤的退行性变,因细胞及组织成分减少所致
痂:由皮损表面的液体(浆液、脓液、血液)与脱落组织或药物等混合凝结而成
抓痕
苔藓样变:因反复搔抓、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增厚
皮肤性病的辅助检查方法
直接免疫荧光:主要用于检测病变组织或细胞中存在的抗体或补体
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子在的循环自身抗体,并可作抗体滴度检测。
真菌检查
1.采集标本
发、皮屑、甲屑和痂等,所取标本用75%乙醇处理。
2.检查方法
直接涂片:最常用。取标本置玻片上,加一滴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溶解角质后,加盖玻片后直接镜检
性病检查
梅*螺旋体检查
梅*螺旋体直接检查:取病灶组织渗出物、淋巴结穿刺液或组织研磨液,用暗视野显镜观察,也可经镀银染色、吉姆萨染色或墨汁负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或用直接免疫荧光观察。
尖锐湿疣:醋酸白试验:5%冰醋酸2~5分钟后观察,皮损变为白色、周围正常组织不变色为阳性。尖锐湿疣皮损醋酸白试验呈阳性。
其他诊断方法
斑贴试验
适应证: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炎、化妆品皮炎等。
点刺试验及划痕试验
适应证: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药疹等多种与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的过敏性疾病。以往用划痕试验,现逐渐被点刺试验取代。
皮肤性病的治疗
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
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G+青霉素,G-氨基糖苷类)
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唑类)
超敏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瘙痒用止痒剂
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
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
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
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
有糜烂但渗不多时则用糊剂
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可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3.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二物理治疗
冷冻疗法
冷冻剂主要有液氮(-℃)、二氧化碳雪(-70℃)等
三内用药物
抗组胺药物
H1受体拮抗剂(具有抗组胺效果,对抗毛细血管扩张,减少皮肤感觉)
一代:
二代: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副作用小
H2受体拮抗剂
糖皮质激素
适应症:
抗免疫:用于变应性皮肤病和自身免疫病
变应性疾病: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某些严重感染性皮肤病在有效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
病*性皮肤病
一单纯疱疹
基础
由单纯疱疹病*(HSV)引起
自限性,但易复发
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和生殖器分泌物中
HSV-1初发感染多发生在5岁以下幼儿,通过接吻或其他生活密切接触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感染
HSV-2型初发感染主要发生在成人,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
临床表现
初发型
复发型
生殖器疱疹
实验室检查
PCR检测HSV有辅助诊断价值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簇集性水疱、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及易复发等特点,可作出诊断。
本病应与带状疱疹、脓疱疮、手足口病等进行鉴别
二水痘和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VZV)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共同病原体
常伴有神经痛
临床表现
水痘儿童多见,平均潜伏期14天,皮损首先发生于头面部,然后扩展到躯干和四肢近端,呈向心性分布,可累及口腔、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
带状疱疹
表现: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带状疱疹的特殊表现
眼带状疱疹:系病*侵犯三叉神经眼支所致
耳带状疱疹:侵犯面神经,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播散性带状疱疹
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病*、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三疣
是由人乳头瘤病*(HPV)
临床表现
1.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2.跖疣:为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
3.扁平疣:为扁平隆起性丘疹
四传染性软疣
典型皮损:为直径3~5mm大小的半球形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
细菌性皮肤病
一脓疱疮
定义:是由金*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治疗:首选抗生素,金葡菌特效药莫匹罗星软膏)
1.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又称寻常型脓疱疮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发生流行。
2.深脓疱疮:去除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
3.大疱性脓疱疮:直径1cm左右,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
4.新生儿脓疱疮
5.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素导致
特征性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
口腔不会出现皮损(与药疹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必要时结合细菌学检査,一般不准作出诊断和分型。
寻常型脓疱疮有时需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等进行鉴别;
SSSS应与非金*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中*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进行鉴别。
二毛囊炎、疖和痈
定义:毛囊炎、疖和痈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1.毛囊炎
发生于头皮且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称为秃发性毛囊炎
发生于胡须部称为须疮
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増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疖:单发
痈:多个聚集的疖组成
三丹*和蜂窝织炎
丹*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蜂窝织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和金*色葡萄球菌感染
真菌性皮肤病
一头癣
临床表现
*癣
许兰毛菌感染引起
可破坏毛囊引起永久性脱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痒和疼痛,并有特殊的鼠臭味
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淡*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豆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癣痂)
白癣
犬小孢子、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感染引起;
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皮损初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可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灰白色鱗屑,附近可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称为“母子斑”
病发于高出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套状鳞屑,称为菌鞘
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
本型不破坏毛囊,故不造成永久性秃发,愈后不留癜痕
黑点癬
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菌感染引起
初为散在的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
特点是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
脓癬
由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严重感染
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其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
本型可破坏毛囊,愈后可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实验室检查
滤过紫外线灯(Wood灯)检查
*癣呈暗绿色荧光;
白癣呈亮绿色荧光;
黑点癣则无荧光
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口服
2.剪发尽可能将病发剪除
3.洗头用硫*皂或2%酮康唑洗剂洗头
4.搽药可用2%碘酊、1%联苯苄唑溶液或霜剂、1%特比萘芬霜等外用抗真菌药涂于患处
5.消*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帽子、枕巾、梳子等生活用品及理发工具要煮沸消*。
二手癬和足癬
临床表现
1.水疱型
2.鱗屑角化型
3.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
甲癣治疗: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动物性皮肤病
疥疮
定义:是由疥螨寄生于皮肤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主要是人型疥螨)
疥螨易侵入指缝、手腕、肘窝、腋窝、乳晕、脐周、外生殖器等皮肤薄嫩部位和前臂、下腹及臀部等
剧痒,尤以夜间为甚。
皮炎和湿疹
皮炎湿疹类疾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瘙痒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病因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
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
无潜伏期
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界清楚;
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Ⅳ型超敏反应
本类接触性皮炎的共同特点是:
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
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
易反复发作;
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临床表现
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少数可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
常自觉瘙痒或灼痛,掻抓
皮损为边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
?????
荨麻疹类皮肤病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即风团
临床表现
荨麻疹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风团及不同程度的瘙痒,可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
急性自发性荨麻疹: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
诱导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1%的肾上腺素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必要时重复使用,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禁用
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可食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避免长期使用
支气管痉挛严重可静脉注射氨茶碱
喉头水肿阻碍呼吸时行气管切开术
心脏呼吸骤停行心肺复苏
药疹(与梅*都是模仿大师,会出现各种皮损类型)
一发病机制选择题
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型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
Ⅱ型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型紫癜型药疹、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等;
Ⅲ型变态反应:血管炎型药疹、血清病样综合征等;
Ⅳ型变态反应:剥脱性皮炎型药疹、麻疹型及湿疹型药疹等。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者;
有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需4~20天出现临床表现,再次用药,数分钟至24小时内即可发病;
病情的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
机体高敏状态下可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现象;
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形态各异,同种药物致敏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发生不同类型药疹;
病程有一定的自限性,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较轻者可好转;
抗过敏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临床表现
固定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湿渗型到疹
紫癜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stevens-Johnson)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痤疮型药疹
光感性药疹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首先停用可疑药物
诊断
本病根据明确的服药史、潜伏期及各型药疹的典型临床皮损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具有类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一银屑病
临床表现
寻常型银屑病
像在刮蜡滴一样(蜡滴现象)
刮去银白色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
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征)后者是由于真皮乳头顶部迁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
蜡滴现象、薄膜现象与点状出血现象对银屑病有诊断学价值
分为3期
进行期;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称为同形反应或Kober现象;
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皮损出现,炎症较轻,鳞屑较多
退行期:皮损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关节病型银屑病
红皮病型银屑病
脓疱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不要系统使用激素
二多形红斑
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可分为红斑-丘疹型、水疱大疱型及重症型(尼氏征阳性)
结缔组织病
一红斑狼疮LE
好发于育龄期女性。
分为
皮肤型CLE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ACLE
亚急性皮肤型SCLE(新生儿红斑狼疮是特殊亚急性)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CCLE
盘状红斑狼疮DLE
深在性红斑狼疮LEP
冻疮样红斑狼疮CHLE
系统性SLE
诊断和鉴别诊断
深在性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好发于面部,也可发生于上臂、臀部和股部。皮损为皮下结节和斑块,表面皮肤正常或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局部皮肤凹陷。少数患者可伴有低热、关节痛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冻疮样红斑狼疮:皮损多发生于寒冷而潮湿的环境,表现为鼻背、耳廓、手足和膝肘部紫红色斑块。该型患者多数有光敏和雷诺现象。大部分患者缺乏冷球蛋白或冷凝集素的证据。
SLE诊断标准(11个)
1.蝶形红斑
2.盘状红斑
3.光敏感
4.口腔溃疡
5.非侵袭性关节炎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脏损害:持续蛋白尿[尿蛋白0.5g/d或尿蛋白(+++)]或有细胞管型
8.神经病变:癲痫发作或精神症状(除外由药物、代谢病引起)
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或2次或2次以上白细胞4x/L、淋巴细胞1.5×/L,或血小板×/L
10.免疫学异常:抗d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持续至少6个月的梅*血清假阳性反应,三者中具备1项)
11.ANA阳性
11项中具备4项或4项以上即可诊断SLE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一痤疮
临床表现
痤疮分级
I级(轻度):仅有粉刺。
Ⅱ级(轻至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Ⅲ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IV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二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rosacea),原称酒渣鼻
临床表现
1.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2.丘疹脓疱型
3.鼻赘型
4.眼型
性传播疾病
一常见STD的病原微生物
淋病——淋病奈瑟菌
梅*——梅*螺旋体
尖锐湿疣——人类乳头瘤病*
生殖道衣原体感染——沙眼衣原体
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
二传播途径STD常见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
(3)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
(4)母婴垂直传播:
(5)医源性传播
(6)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传播。
三梅*
定义:是由梅*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性传播疾病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染
2.垂直传播
3.其他途径冷藏3天以内的梅*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
临床分型与分期
临床表现
获得性梅*
一期梅*:主要表现为硬下疳(触之软骨样硬度结节)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二期梅*
(躯干部玫瑰疹,不痛不痒)
(外阴部有扁平湿疣——二期梅*生殖器典型表现)
(1)皮肤黏膜损害
(2)骨关节损害
(3)眼损害
(4)神经损害
(5)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
(6)内脏梅*:
三期梅*(传染性弱,损害重)
皮肤黏膜损害:主要为结节性梅*疹和梅*性树胶肿
1)结节性梅*疹:好发于头面、肩、背及四肢伸侧
2)梅*性树胶肿:又称为梅*瘤,是三期梅*的标志,也是破坏性最强的一种皮损
先天梅*
晚期先天梅*
标志性损害:
①哈钦森牙:门齿游离缘呈半月形缺损,表面宽基底窄,牙齿排列稀疏不齐;
②桑葚齿:第一臼齿较小,其牙尖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葚;
③胸锁关节増厚:胸骨与锁骨连接处发生骨疣所致;
④基质性角膜炎;
⑤神经性耳聋: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先有眩晕,随之丧失听力。
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和基质性角膜炎合称为哈钦森三联征
实验室检查
梅*血清学试验是梅*主要的检查方法和确诊的主要依据
分为非特异性试验(包括RPRTRUST和VDRL试验)和特异性试验(包括TPHA、TPPA和FTA-ABS)——双阳即可诊断
治疗:青霉素类为首选药
?????
四淋病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感染引起
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传播途径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淋病患者是其传染源。
临床表现(首选:头孢曲松钠)
1.无并发症淋病
2.男性急性淋病
尿频、尿急、尿痛,分泌物变为*色脓性,且量增多(尿道2-4cm)
3.女性急性淋病
淋菌性宫颈炎的分泌物初为黏液性,后转为脓性(插入宫颈内1-2cm)
五尖锐湿疣
人类是人乳头瘤病*(HPV)的唯一宿主。
扁平湿疣——二期梅*感染引起
尖锐湿疣——二期梅*感染引起
假性湿疣——生理性组织增生,不属于淋病
六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CH):是由单纯疱疹病*(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肤黏膜而引的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治愈的STD。
HSV有HSV-1和HSV-2两个血清型,在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
生殖器疱疹主要为HSV-2
近年来口-生殖器性行为方式导致HSV-1感染比例明显增加(10%~40%)
带状疱疹HSV-1
七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HIV)感染和破坏主要以CD4+为主的人淋巴细胞,逐渐引起严重免疫缺陷,进而导致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而死亡的疾病。
HIV可分为I型(HIV—1)和Ⅱ型(HIV-2)
HIV-1是艾滋病的主要流行型
HIV-2主要在非洲的少数国家呈局限性流行。
HIV属于反转录病*科慢病*属中的人类慢病*组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2.经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临床分期
1.急性HIV感染
CD4+T淋巴细胞数
2.无症状HIV感染
艾滋病皮肤肿瘤:卡波西肉瘤(Kaposi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