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湿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伤寒捷诀部分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
TUhjnbcbe - 2021/8/29 17:25:00
北京哪个痤疮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序


  伤寒捷诀者。予祖宫方则公之所着也。自古以来。伤寒之书。何啻充栋。而或失。或失则杂矣。且其间各执所见。建词立论。往往不同。问津者恒苦之。予祖上自*帝素问。下及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诸书。无不研究。沉潜之久。恍然自得。盖素问以足六经分经论治。然未尝不通乎义也。仲景立三百九十六法。垂一百一十三方。可询而诀也。河间以伤寒为热病。经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是也。东垣以内伤寒悉类伤寒。而丹溪之书。则云伤寒属内伤寒者。十居八九。是皆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者也。于是酿花为蜜。集腋成裘。不漏不支。作歌成诀。斯诚后学之津梁矣。独惜注释未详。而粗浅者流。或第奉行故事。未审证之源委。立方之分寸。是犹吾祖之深忧也。予不自揣。因其耳熟。更参前贤章疏节解。务使分证立方之妙。如指掌。非敢祖作而孙述。亦冀不负吾祖之苦心焉尔。


  按仲景诀。未免汗漫。初学读之。如涉海问津。以三阳三阴编诀捷简。一诵了然矣各加注释。庶各经不混。脉络分明。不毋小补于万一云尔。读注全集。更有深心。知者鉴之


  总论


  欲治伤寒。先须识症。诊脉定名。处方必应。且如太阳有伤荣伤卫之分。阳明有在腑之病。少阳但主乎中。故曰胆为清净。至三阴有传经直中之不常。须究脉理而推详。传经者。脉沉数而烦热。直中者。脉沉细而清凉。当汗而下。为结胸痞气。当下而汗,为厥竭亡阳。肠垢溏。须辨协寒协热。瘀热蓄血。可知发*发狂。癃疹斑烂。起于湿热二*。筋惕肉。由于汗下两伤。若夫风温湿温。风湿中湿。风温则喘息多眠。湿温则妄言不食。风湿肢体重而额汗流。中湿肌肤*而小便赤。温病发于春时。热病生于夏月。阳*则面赤而狂斑。阴*则唇青而冷厥。发汗战汗。身凉者喜水火既济之功。合病并病。下利者俱土木互相为克。又闻实为谵语。虚作郑声。水气停蓄者。或呕或哕。火邪劫夺者。或狂或惊。蛔厥狐惑。总是虫症之号。刚痉柔痉。并为风病之名。霍乱乃暑湿相搏。寒热是邪正交争。喘咳者。水搏寒而所致。吐衄者热迫血而妄行。单伏双伏。此非怪脉。乃否极泰来之兆。阳易阴易。皆为危症。犯男交女接之情。恶寒喘嗽者。发表自愈。恶热喘满者。攻里必宁。咳逆又名呃忒。动悸更曰怔忡。双传者双经同病。百合者。百脉一宗。懊恼因心中之郁闷。烦躁是内热之薰蒸。脐痛引阴。名为脏结。厥利能食。号曰除中。螈者。手足抽搐。怫郁者。


  头面蒸红。劳食再复。缘新瘥之狂禁。过经不解。与温疟之相同。盖伤寒传变之不一。非杂病径直而可攻。予兹略陈其要。学人自宜变通。


  伤寒总诀治法


  一二日可发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实。方可议下。七八日不愈。又复。日传二经。病名两感。经传六日。应无不痊。太阳无汗。麻*为最。太阳有汗。桂枝为先。小柴胡为少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可下。宜数变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可员。


  太阳经伤寒


  恶寒发热身无汗。头痛腰痛属太阳。此是伤寒邪在表。急宜发散最为良。


  按伤寒初起一二日内。乃足太阳膀胱经受之。其脉起于目内睛明穴。上脑下项。


  。挟脊。抵腰。行身之后。终于足小指。至阴穴也。其症则头项痛。腰脊强。以及周身病是也。然太阳为表之表。其脉尺寸俱浮而紧者。寒伤荣。故无汗也。急宜发散。则汗出而诸症愈矣。宜羌活汤及麻*汤主之。若浮而缓者。风伤卫。故有汗也。宜桂枝汤主之。若伤寒见风。伤风见寒。此为风寒兼受。荣卫两伤也。宜大青龙汤主之。他如发热烦渴。小便不利。此为热入膀胱之本。宜五苓散主之。


  麻*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见发热畏寒身体痛。须知一服汗淋漓。伤寒发表用羌防。苏叶川芎白芷苍。甘草生姜葱共引。冬时无汗用麻*。


  按羌活防风。为足太阳发表药也。佐以苏叶川芎白芷苍术诸味之辛温。则能助阳气而发表矣。和以甘草。使以姜葱。俾腠理通而寒邪散。至冬月伤寒。必须麻*之辛热以汗之。断不可少也。他如春夏秋。谓非时感冒。未可轻用。


  太阳经伤风


  伤风约略似伤寒。有汗须知救表先。此是风邪伤在卫。桂枝斟酌自安全。桂枝汤内药三般。芍药甘草一处攒。若是麻*相合用。方名各半治伤寒。大青龙汤桂麻*。杏仁石膏甘草藏。枣子生姜乘热服。风寒两解此为良。五苓散内用猪苓。白术云苓泽泻群。肉桂少加为引导。功能利水更生津。


  阳明经分在经在腑


  太阳不解入阳明。邪入阳明势渐深。目痛鼻干人少睡。在经在腑却宜分。


  阳明者,阳气正盛。故曰阳明。其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也。长而沉数。腑病也。脉有寸关尺三部。此止言尺寸者。关在其中矣。


  阳明经经病


  在经发热尚憎寒。目痛难眠鼻孔干。症属太阳犹未罢。葛根白虎应居先。


  按伤寒二三日内。乃足阳明胃经受之。其脉起于鼻承泣穴。络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于足次指。属兑穴也。其症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然阳明为表之里。其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也。乃太阳症未罢。犹有恶寒在也。宜解肌汤葛根汤及白虎汤主之。长而沉数。


  腑病也。乃太阳经症已罢。不恶寒。专发热也。宜大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主之。若表症未除。里症又急者。宜大柴胡汤合表里而兼治之。他如病在膈上者可吐。宜瓜蒂散主之。此重剂也。汗下后虚烦懊恼者可吐。宜栀子豉汤主之。此轻剂也。


  解肌汤内芍甘羌。干葛陈皮桔梗良。白芷*芩姜共枣。阳明经病可煎尝。葛根汤内用麻*。


  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白虎汤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乃抄。


  人参加上生津液。热渴虚烦入米熬。


  阳明经腑病


  在腑不寒专发热。咽干作呕心烦渴。发狂谵语大肠坚。大小三承汤可啜。


  按不恶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烦渴,并作呕者。皆胃热甚也。胃火上冲。故心神失守。谵语狂言。大便坚燥。皆里症也。急宜下之。陶节曰。伤寒邪热传里。须看气势浅深用药。若三焦俱伤。则痞满燥实坚全见。宜大承气汤。邪在中焦。只有燥实坚三症。宜调胃承气汤加甘草和中。去枳实者。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邪在上焦。则痞而满。宜小承气汤去芒硝者。恐伤下焦真阴也。若表症未除。里症又急。不得不下者。则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盖恐硝性急燥。不可轻用也。


  大承气汤用朴硝。大*等分不须饶。浓朴倍加并枳实。通肠利便有功劳。小承气汤三件药。枳实大*并浓朴。结胸谵语大肠坚。每服五钱功易觉。


  大*浓朴枳实名浓朴三物汤又浓朴大*两味治太阳病腹痛而闭。


  调胃承气有硝*。甘草同加用最良。腹满便坚兼口渴。心烦谵语总相当。大柴胡汤用大半夏枳实共为良。更有*芩与芍药。姜枣同煎利大肠。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匀平有传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膈上停痰须此吐。栀子豉汤栀子先。更加豆豉水同煎。病后虚烦眠不得。心中懊恼吐之痊。


  少阳经主中宜和解


  少阳寒热往来频。口苦咽干胁下疼。目眩耳聋头角痛。小柴汤是顶门针。


  按伤寒三四日内。及足少阳胆经受之。其脉起于目锐。瞳子骨、上头角、络耳、循胸、胁、行身之侧。终于足四指之窍阴穴也。其症则胸胁满而耳聋。往来寒热。然少阳为半表半里。其脉尺寸俱弦。弦而数者。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汤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只宜和之。以柴胡汤。至病患呕而不渴。加半夏。渴而作呕。加姜汁竹茹。或渴或不渴。或呕或不呕。在随症而加减之。


  小柴胡汤五般。半夏人参共交攒。更有*芩与甘草。生姜枣子水同煎。


  三阴经分传经直中


  三阳传罢入三阴。转入阴经势转深。若是阴经名直中。沉寒锢冷却宜温。


  所以三阴有传经直中之不常。须究脉理而推详。传经者。脉沉数而烦热。直中者。脉沉


  太阴经传经热症


  阳邪传入太阴经。腹满咽干手足温。尺寸俱沉时常数。桂枝加入大*平。


  按伤寒四五日内。乃足太阴脾经受之。其脉起于手足大指之隐白穴。上行至腹。络于嗌。连舌本。行身之前。终于大包穴也。其症则腹满或痛。咽干自利。然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其脉尺寸俱沉。沉而有力。传经热症也。宜桂枝加大*汤下之。沉而无力。直中寒症也。宜理中四逆汤温之。若本是阳症。或重受风寒。或过食生冷。或误服凉药。遂变成阴症。此为害热未已。寒病复起。始病热症。末传寒中也。亦宜理中四逆汤温之。他如伤寒入三阴。尚有在经表邪。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皆阴经表药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捷诀部分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