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家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谓之编码;哲学家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谓之解码。
2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慧能此语,为何佛陀不说?因为说穿了一文钱不值。狂禅滥道,由此而发。呵佛骂祖,由此而觞。佛头着粪,由此而举。禅宗以不立文字、截断思维为宗旨,终以文字禅和捉弄意头而不堪。慧能是罪人。
3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杜甫秋兴,思接天人,千载不朽。思是非想,又是非非想。思是逻辑斯,又是超验的体验。相思是用脑用心?持志如心痛是用心用脑?心智是心还是脑?古人心游万物,思通千载,知心脑一体,无心灵之大脑,仅是工具;无大脑之心灵,仅是中阴。
4
若之字形,既像一人以手拭发,又像以手择苗。取其柔顺之意。引为相仿。君子当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研究趋势,不若反求诸己。所谓趋势,趋炎附势而已,不是真学问。
5
止为趾形。足也。前后止为步。二止上山为陟,陟彼高冈。二止下山为降,我心则降。止离穴居为出,出其东门。草木滋生而出,亦为止形,后写作址,此为说文义。足踏人背,即为此,后分化为跐。四书言止于至善,即址于至善也,非停止于至善,而是永驻于至善。庄子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盗二途,光影两端。盗亦有道,盗之极者出于圣。干坏事也要讲义气,此之谓也。庄子偏激狂荡,故能省人。大盗不死圣人不止,亦能成立。圣人知死大盗知止,方是无上清凉。知止者不殆,知死者无忧。
6
举止优雅、行为得体、似乎懂得欣赏艺术品、满嘴英文和全世界旅行,这样的废物比比皆是。没错,你的孩子将来就是这样。我们的社会乐于把孩子塑造成塑料花、无害的绿色植物、与整容一样对心灵进行塑形、成为傻白甜和高大帅。
7
丑书之丑,妙在看似东倒西歪,实则重心不丢。重心不丟,则形丑神凝,形敝神备。故丑书得散文之妙。逐形之丑而无神之备,几同俗书。
8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若不附王,何处容身?容身之学,尚须修身,修齐治平,即为帝王师。师与天地君亲并立,身修而命革。这是传统路向。容之初义,或在穴内有洞,是为溶洞。后取地窖、空间、可盛放之意。作容貌解之容,古称为颂(公声页形)。后颂借为歌颂之意,久借不还,以容代颂。颂容为古今字。女为悦己者容,此容从文字角度来看,实有私处之隐喻。故知己者身心交泰。胡兰成翻案一笔,言生死边沿甚宽,足容嬉戏耳,实乃传统路向之一变法者。容难容之事,方趋万有之本。
9
映为日出中央。央为大(人)在冂(枷锁、高台)内。央是殃的本字。断头台之意。中央者,取他人首级之职权。夜未央,未至高处或未至完结。史家读诗,碧的是*泉,红的是人血。
10
动不动喊甲方爸爸,没见过面也叫亲,分清性别就称帅哥美女——语言被无限泛化、挪用、低廉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11
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一定要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愿来,并且坚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恰恰是缺少自信的表现。有自信的人每时每刻都是充盈的,他不需要成为权威而自是权威,他不用通过指挥别人证明自己,也不用略施心计地显得自我高明。他既不会因为他人的不满而减损,也不会因为他人的颂扬而增色。他一如其是,是一个是其所是的存在。
12
年轻人容易受诱导,中年人变得越来越功利,而老年人则渴望寿命更长。只要知道这三大规律,再看广告、消费以及所谓的创意,就不会那么心动了。向年轻人兜售酷、向中年人兜售体面、向老年人兜售保健品是三个永恒的产业,庸俗的人生会在这样的幻象中直至熵增完成。此日已过,命亦随减。苏格拉底告诫说:未经审视(洞察)的生活不值一过。如果你生活中的英雄主义是让他人渴慕,而非共情他人的话,能量供给便会越来越少,在迟暮的那一天,无序而紊乱的事物解体了你来不及忧伤的面庞。
13
上天有各种原因使你成为弃子,但人间只有一种:价值观的不共和。人间弃子,亦是天之骄子。先天有各种基因使你成为暴徒,但人世只有一种:当鸡蛋面对石头。人世暴徒,亦是天使来救。
14
我的看法:1、唯有教育是急不得的事,急也没用,教育是慢郎中。2、观察的重要性大于干涉,凝视即力量,此之谓勿忘勿助。3、每个年龄段和生理周期有它的特点,削平以适应教育是削足适履。4、规矩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最无创造力,要敢于为了自由和合理挑战权威。5、开窍有早晚,使劲凿不是教育,是伤害。6、但人有劣根性,孩子也有,家长要做的是帮助把这一习气去掉,去蔽是也。7、当施肥早培拨苗助长竞争惨烈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我的建议是随大流,学校太差耽搁了孩子,学校太好压力也大。8、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教育,都是有利有弊的,重要的是平衡,最好不要去当什么实验品。9、我的经验是好同学比好老师重要,学习方法比学习结果重要,滋养性灵比获取知识重要。
15
有神论者要把神物象化,可见其也有唯物的一面;无神论者只相信自己的心智,可见其也有唯心的一面。这正如白昼时有阴影,而黑夜里也有火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心物一元”论才是真理。
16
好人成佛,是无漏之学,故需打八十一个补丁,漏止则圆满。坏人成佛,是知漏之学,漏洞太大,破锅重铸,回炉再冶,故能重塑金身。好人成佛,无需倒灶重砌,故以渐修为佳;坏人成佛,必要推倒重来,故要顿悟回头。
17
如何活下去,以及活得更好,既便是未来“混合人”的世界,也依然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使弱者不致于劣汰,强者必得有同情心;使强者不致于目中无人,弱者必得有进取心。那种一味将未来世界描述成“单一的、优良的”世界的方式,要么是出自于无知,要么是出自于哄诱。
因为物质世界是反复叠加的,会趋向于越来越复杂,产生愈来愈多无用的东西,如果以物质而论,当今社会的普通平民,他享受到的物质待遇,既便一百年前的帝王,也想都不敢想。他接收到的娱乐节目,也是如此。但他并不会因此而幸福,因为精神上的欲求使之与周边的人竞争、攀比。如此以来,他享受到的种种人类智力成果,也不过是如同空气一样,人人都在其中呼吸而已。因此,他的幸福感就被剥夺了,他和帝王的区别在于,帝王的权力是他丝毫未有的。他没准连选举帝王的权力都没有。
而人的精神世界则趋向于“从简”,精神世界的饱满程度,往往和物质世界成一个反比。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有那么多“苦行僧”。只不过,当代很多人,是以工作的方式修苦行。几乎工作是惟一的乐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工作爱好者都会成为病理性的工作狂,这是两个需要区分的状态。一种是值得嘉许的,而另一种则要警惕。
人的边界以及人正在扩展的边界,还远远未可知。人的属性从生物的、智能的、社会的,将来没准会过渡到人造的、机械的、意识的。当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就会产生,问题是亘古不变的,变的是每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由赵能智《蠕行展》想到“人的边界”诸问题
18
对陈丹青《退步展》的几个观点:1、他在老老实实画画,有临摹有写生;2、写生中,画帖子的价值高于画模特,帖子里头有他的观念;3、写实主义是否走到头了?碰到丹青的文化保守主义,不成其问题;4、不建议年青人学他,老派是学不来的,年青人搞写实没有前途;5、他局部有春宫入画,气质上来讲是另受年轻人影响;6、无论如何,他的话有点多,既便是作为展览导读,好想对他说住嘴;7、早期的西藏组画及泪丰田,石破天惊,现在看还是牛逼,生动、生猛;8、苏联画法也好,西洋画法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丹青作为一种文化示范;9、我对他的总结是:老实、老派、老好人。
19
有两类作品,一类是给比你傻的人看,一类是给比你高明的人看。前者叫市场,后者叫学术。我都没意见,无论是搏傻还是求道,不自欺不欺人就行。
20
三教九流皆是我佛,如来如去;
七荤八素无非自性,空色空香。
21
义可以解释为价值观,利可以解释为价值。知识分子行事,必得问其价值观,再求其价值。一般老百姓,则以价值做首要判断。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皆是强调价值观为第一义。他人之价值观,不可以淡薄嘲笑。(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明《增广贤文》总结首载。孔子原话比这复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2
人人有两块地盘,比房地产更贵。一块叫见地,一块叫心地。见地是智慧的地盘,心地是善良的地盘。见地不修楼,修慧;心地不修楼,修福。人生无非两件事,福慧双修,又叫悲智双运。哲学家叫求真与求善。舍此,楼会塌,而智慧与善良之塔,虽聚沙而不朽。
23
在天为性,流布为情。有情众生,遂成娑婆世界。有情即有漏,便入生死之界。流浪生死,便有达摩东渡。祖师西来,授人不惑。何者为惑?情绪、情感、情志一分为三。何为不惑?三者合一是也。打孩子是情绪,爱孩子是情感,视众生如己出是情志。如何合一?多情却被无情恼。笑渐不闻声渐悄。法界不二而已。
24
我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开药方。常常碰到一种逻辑是: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某个学派的药方是否管用?儒释道或者西方学说能解决吗?逻辑的潜台词是:假如不能解决,则其学问存疑。我只能苦笑,用对医生的告诫劝勉自己: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如此而已。
25
叔本华将生存的空虚总结了“六定律”,翻开多年前的读书旁注,仍心有戚戚焉。我曾将六定律概述为:一空;二当下;三集;四无常;五贪;六修。实在是叔本华与佛学有会通之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佛学的基座和入门。认识不到这一点,阅读者会逃避叔本华,视其为不祥。“无常”即苦,因果即“集”,识“空”识“当下”则灭,戒“贪”实“修”则成道。叔本华的生存六定律完美地对应着佛学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望学人自省。
26
一般一个记者要花两年时间,才能把“事情”讲清楚;再花两年时间,才能把事情演变为“故事”;再花两年时间,才能把故事演变为“事故”:冲突、矛盾与戏剧;再花两年时间,才能把事故演变为“事业”,每一个报道对象都是自我的投射,每一个人物描摹都是自画像;再花两年时间,事业可以复归于平淡,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事者,史也;史者,识也。根器佳者,十年得悟。
27
当科学揭示时间的幻象时,人类的心智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否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当你用哲学或宗教的语言揭示时,也许他能够脱离时间的幻象,但很快又进入到没有时间的幻象。执幻即苦,知幻即乐。
28
桌上既要有陶,也要有瓷。如此就像面对两个绝妙朋友:一个是隐士,一个是名士。
29
儒家之所以由先秦时代经世致用的人伦秩序学说,转为修身立命向内探寻的性理学说,是因为在漫长的专制统治过程中,朝代更替、治乱循环,儒学思想家们向外治世的途径往往不张,只得“反求诸己”,向内心及精神深处寻求人生的意义,因此而悟入究竟真理的人不在少数。也就是说,专制权力主观上压制了知识分子的外向性自由,但客观上却使知识分子走向了内向性的精神自由和解脱之道。
30
权力使人没有任何魅力。由于权力的存在,拥有权力的人无须拥有学识、教养、审美、谈吐、见识和幽默,他藉凭权力就可以粗暴地获得魅力之外的一切。可以说,魅力是一种吸引力,而权力是一种强制力。人们往往会屈服于权力,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向往着魅力。权力是外在的,他人赋予的;而魅力是内在的,无法予取予夺的,一旦拥有便永世不可分离。
31
先想个论文题目《“专制”的传统与“制专”的道统》:中国未有五千年未见之大变局,合起来是“专制”二字。然而专制有传统,制专亦有道统,知识分子们不必悲伤,“制专”亦有理论根基。孔子的丧家而成仁,屈原的投江而九歌,乃至司马迁的受阉而记史,皆是以儒学、文学、史学建立道统。虽肉身颠沛流离必如是,而道统颠扑不破必如是。“沧浪之水清兮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濯我足”。屈原投江处,所谓湘江实乃相江(今襄水,襄阳在相水之北),也就是汉江。此为钱穆考证。端午长存,即知识分子的江湖道统未灭。
32
万物森森在吾下,吾非吾,吾乃全体。自然而来皆我意,我非我,我乃大用。
33
成为汉学家,还是成为通儒?这是本国固有之学术的两条路径。自有现代教育体系以来,通儒之路已成绝响,“为往圣继绝学”成为“伤心的绝学”,汉学家可谓是专儒,学科体系细分,一个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恨不得出本书,生造概念新瓶装旧酒,重大问题的讨论沦为文字游戏。如此种种弊端,与科举之路无异。“通与专”,即博与约,广大与精微。磨盘研豆,出乳如浆,此之谓广大精微。唯有西方的大百科全书学派可与钱穆、金克木、康梁论衡矣。
34
我仍然坚持一个观点:媒体行业从意见领袖堕落为知识分享,相当于互联网时代的剪刀加浆糊。中国的互联网把自己仅仅理解为流量生意,那些大佬将会被刻在耻辱柱上。
35
姑且来看看“无为”有几层境界:第一重,不作为,以消极的方式省力、不耗能,因为做的越多,错的越多;第二重,无伪,为者即人力造作,无为即无伪也,尽得天真赤子之气;第三重,顺势而为,以道法御术器,坐而不动,乘铁鸟亦可到大洋彼岸;第四重,没有什么目的,或曰无目的的目的,进入纯粹审美意识;第五重,无不为,反训,无为走向极至则无不为,返者道动;第六重,无者元也、天也,无为即天为,替天行道,“天体永恒循环,又称革命”(阿伦特语);第七重,无是全体,为是大用,全体大用,即是无为,以无为之,因无而为,为所欲为,即成无为。故无为有七层宝塔,分别是:消极自由、天真自由、趋势自由、审美自由、积极自由、革新自由、体用自由。
36
“文以载道”这个表述之所以惹人非议,并不是因为“文”不应该载“道”,而是因为“文”和“道”本身是合一的,不应该将其分成两截事体。文是道之用,道是文之体。文以载道则将“文”工具化,将“道”功利化。“文以载道”如同“时时勤拂拭”语,非究竟境界。苏东坡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有“文道合一”的快感,骈丽文字,哲思体用——一点浩然气是体,千里快哉风是用。你不能说这是“文以载道”,因为他创作时“文”和“道”是一如迸发涌流的。
37
从人类思想起源来看,对“权力”的热爱具有普适价值:对君主意志的考察,其中的共性远远大于个性。除非君主将权力粉碎而自我解体,但问题又来了,必有下一种权力运作模式来填补此后的真空。
38
革命的本质是个经济学的问题,也就是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你挣脱的只有镣铐”(风险)与“得到的却是自由与全世界”(收益),这时革命必然成功。但革命之后呢?王子与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吗?革命是个童话故事?
39
书者其形,法者其神。形神皆备,即为书法。有形无神,即成字匠,农妇亦可,惟手熟耳。书法探索,必有实验,不免怪诞失败,为俗人笑谈。然书法乃心法,非巨子不能悟得,故书坛多乌烟瘴气,皮毛其外。
40
少年之审美,喜潇洒;壮年之审美,喜裁决;老年之审美,喜枯寂。潇洒者,得其形态。裁决者,得其意态。枯寂者,得其心态。又有少喜枯寂而老喜潇洒者,不在病中,即为旷世之才。老吏断案,实裁决之美,可归于中年。幼童诵经,实枯寂之美,可归于暮年。
41
对五四的研究,可能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防止以五四继承人自居的官方史学以偏概全;一是要把五四放在旧学和西学的架构中来研究;一是要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融合来作社群运动的研究。
42
学好语文只有一个办法,广泛阅读,找到自己的审美品味。有些人说读经典,但硬着头皮去读也不是办法。要形成审美判断力之后才会读得进去。读有余力,乃以作文。
43
书不可不读,亦不可多读。盖因思想是药,如人无病,何须服药?凡是为药,皆有流*,故应对症而遁剂。凡人皆愚,故智慧之书对治愚症;凡人皆须谋生业,故专业之书对治穷症;凡人皆有偏性,故修养之书补其性格不足而剔有余;凡人皆贪,故贪书者亦消化不良、精神杂乱,此最为学者风痛。读书不可不慎也。
44
世界上所有的思想家都有实证实修的那一面,这一面几乎为现在的学者所忽视,而只看见了从文本到文本的阐释。如果没有实证实修,个人无法获得“天启”,也无从为人类贡献智慧或罪恶。从某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希特勒的实证实修显然出现了重大的偏差,以致于思想的流*变得偏执、失衡,放大局部而希图成为绝对真理。在激进和保守之间,在庸众和天命之间,人如何自处和他处实在是一件艺术的事,而非哲学的实践。
45
《只是读书歌》
莫为贫家子,贫家无书读
莫为富家郎,富家无须读
莫入帝王家,帝王身心患
莫隐山林间,山林只等闲
莫向孔方求,孔方恐多忧
莫招佳人妒,佳人自多虞
莫去春光觅,春光逝无情
莫想行路远,行路费时艰
莫愁三餐饥,三餐药石疗
莫把七情伤,七情皆箭枪
莫向外处寻,外处皆幻景
莫向心内讨,心内非真宝
一心只读书,书中有真经
读书千百遍,真性自然现
且须道问学,不妨闻思修
一了百了义,自欺欺人毕
如此方得法,莫为皆可为
46
人要对抗自己体内的恶,惟一的办法不是作恶或制恶,而是受难。
47
修身功夫,全在一句“明镜不疲于屡照”。又有言“物来则应,事去不留”。王阳明亦言“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无心者无失,随缘任运,纵浪大化,不随物喜,不以己悲;有心者即私心用智,精血化为事功,强名曰成功。然观之吾皆为人子,心肝肺肾身家性命何止千万财富,若以此躯搏命于浊世,实则卖珠还椟之不智。故仍需从修身功夫做起,外不执物,内不执身,即是修身。
48
一个人要养成“和而不同”的世界观,殊非易事。人有一种劣根性在于剪除异己,天然地抱团取暖,躲进舒适区,*同伐异可谓是一种策略化生存模式;然而也应意识到每个人各具独特的惟一性,能欣赏这个惟一性才是人类的同一性,因此如何面对敌人、小人和不义之人,便显示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之所以高贵的那一面。而这一切精确的打量与定义,则有赖于人自身思维、思辩能力的提升,它需要多元文化的冲击。
49
文人以诵竹为能事,故需作一翻案文章。
讽竹诗
都言伟竹有虚心,
高节直脊干青云;
看我挖破土与岩,
盘根错系会钻营。
50
这些年来,“殉道者”的意识在艺术家的精神状态中越发薄弱。然而焕青是个孤例,每次和他确认眼神的时候,都能强烈感知到“圣徒的眼泪”在他那里的酿成。这是失传多年的“初心的技艺”。我想给大家推荐他作品中可贵的文学性,有一种厚重的叙事与形而上的高贵,共同构成了他成熟时期的思想轨迹。总之,正如尚扬先生反复所言,真诚和良知才是“无限的少数人”所选择的道路。
51
我不建议学碑。建议学帖。昔人学碑,盖因帖不精良,印刷尤劣。然碑之误,在于刻划,笔墨之味绝矣。故碑虽凝,又落滞端。甚者以刀痕为许,丢失圆妙灵气,此最为书家俗见。观空海、董其昌、东坡帖,见其字间破绽,恰如美人有恙,更添近怀之心。既便观碑,亦应想像其帖初始形状,否则便入歧途。书家切记,切忌。
52
一念为仁,仁有远近,故亲友为先。物有先后,人有远近,然而万物一体,兼爱无差,故一念又为全体之兼爱。佛有燃灯之说,传一灯者为一仁,己灯无损光亮,破彼斯迷黑暗。而千灯有火千灯亮,烛照之能无别,此兼爱之性也。兼爱与仁,皆为大乘之道。最喜马一浮句:心性人所同具,儒佛等是闲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