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气回温,各地逐渐进入夏季。5月初的深圳日最高温达30多度,让本来戴口罩的我们难上加难。
气温升高,同时口罩与面部形成的封闭空间很容易产生大量的水汽,因而也会出现出油加剧、毛孔变大等情况。
由于自己也受到口罩和高温的困扰,面部问题也时常出现。鉴于已有知识的积累、研究的案例和皮肤诊疗知识,我发现最近“毛囊炎”倒是一跃成为皮肤问题一大主角。
频发的“毛囊炎”
我们在之前的“口罩脸”这篇文章中已经简单说了下口罩脸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今天要讲的内容虽然与口罩脸的知识有相关性,但侧重于毛囊炎的判断和处理。
毛囊炎是一种容易与寻常痤疮、玫瑰痤疮丘疹脓包混淆的一种皮肤病,主要由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
在临床上,毛囊炎可分为细菌性毛囊炎和真菌性毛囊炎,两者的治疗方向也会因此有所不同。
细菌性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多由金*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化脓性炎症。
往往容易发生在头皮、颈项和背部等易摩擦的部分。
起初多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但顶端可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包,常轻度瘙痒,摩擦可加重疼痛等症状。
易干燥、结痂,后脱皮。
除了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外,表皮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引起毛囊炎症状。
那细菌性毛囊炎如何处理呢?
内服药物:可选四环素类、红霉素等广谱抗菌抗生素
外用药物:可选用2%夫西地酸、克林霉素、莫匹罗星、鱼石脂、碘酊等
其他方法:化脓皮损可切开引流;物理治疗(如光疗)对抗菌消炎也有一定帮助
真菌性毛囊炎
真菌性毛囊炎主要是由马拉色菌(也称为糠皮孢子菌)感染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生活在热带地区人群更易出现。
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皮脂腺开口于毛囊,其脂质不断分泌进入毛囊,使毛囊的局部环境有利于嗜脂性的糠皮孢子菌生长和繁殖;同时该菌分泌的脂酶可分解脂肪质,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和周围皮肤组织产生炎症反应。
真菌性毛囊炎多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部分,如胸背部、颈部、肩部、面部等处。
皮疹多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可成批出现。
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可伴有灼热和刺痛感。
之前科普过的“脂溢性皮炎”的主要诱因也是马拉色菌,所以在治疗上有一些相同之处。
真菌性毛囊炎的处理可参照以下内容:
内服药物:如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外用药物:酮康唑(软膏/洗剂)、二硫化硒、联苯苄唑、克霉唑、环吡酮胺等
其他方法:光疗(红蓝光、光动力等)
无论是细菌性毛囊炎还是真菌性毛囊炎,都可以通过实验室取样检测进行诊断,具体方法这里不多说,去到皮肤科医生自然会考虑开这个项目(非必要),帮助确定是什么感染的毛囊炎。
毛囊炎的日常护理建议
毛囊炎的日常护理建议与寻常痤疮、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有共同之处。
饮食建议
1.注意避免高糖、高脂类饮食
高糖、高脂类饮食可促进皮脂分泌、加剧菌群紊乱、促进炎症发生。
2.少吃肉,多进食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可以帮助肠道蠕动,好处很多。
3.可适当补充维生素片剂
维生素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可服用维生素片剂,如维生素B族。
皮肤护理建议
1.精简护肤、严格防晒
这不仅仅是对毛囊炎的要求,也是对所有问题皮肤的要求。在皮肤炎症期或敏感期,暂时不要叠加过多的护肤品、减少化妆;同时,做到严格防晒,敏感肌肤人群可选用纯物理防晒剂或物理防晒手段(打伞、口罩、墨镜等)。
2.注意清洁和控油
毛囊炎的皮肤多皮脂腺分泌较为旺盛,摩擦行为可导致毛囊口细菌滋生,因此要注意清洁和控油。
对于油性皮肤的真菌性毛囊炎患者,可以尝试采乐酮康唑洗剂洗脸(无需再用洗面奶洗脸,但有一定刺激性,使用需谨慎);身上的毛囊炎问题可以试试硫磺皂,便宜好用。
护肤品选择方面,可适当使用含有酸类物质的产品,如博乐达水杨酸、壬二酸凝胶/乳膏等等,既控油、抑菌又抗炎(干性皮肤使用需遵医嘱)。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
在春夏季节,温度上升、环境潮湿、皮脂腺分泌增加、细菌真菌生长繁殖,更容易引发毛囊炎。
如果长期受到闷热不透气环境影响(如口罩),毛囊炎的发生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有很多人都出现了毛囊炎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春夏季节,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等遮盖物也是很有必要的(尽量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
4.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低下也是毛囊炎的诱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少熬夜(我做不到),注意休息,多运动都会有所帮助。
写在最后
毛囊炎其实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但只要诊断准确并适当干预,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同时,它也是会反反复复存在的,因为环境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它的发生。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掌握了方法就不会再怕它了。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就在右下角点个“在看”鼓励一下我们吧!也可以将文章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哦~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END—
内容
君君、大哥
排版
君君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