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湿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密中医古籍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之痉湿 [复制链接]

1#

年3月9日(农历二月十六)

对话实录(.02.05,农历正月十一)

上期回顾:解密中医古籍: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治伤寒!(附中华抗疫视频五集)

中国行——中医健康管理工程

对话一:肺主呼吸,疫*从鼻而入,邪热之*首侵在肺,宜麻杏甘石汤和赿婢和半夏汤主治!

麻杏甘石汤:麻*,杏仁各9g,甘草4g,石膏24g,功效,凉辛宣泻,请肺平喘。

赿婢加半夏汤:麻*12g,石膏25g,生姜9g,大枣15杦,甘草6g,半夏9g。功用,宣肺池热,止咳平喘!古之原方,以於致用!

对话二:现在的不是灾情多么严重,而是人们的恐惶心理在作怪,医者无能!临渴掘井,包括用的药品,还是外姓标名!悲哀!国之艰辛,民之厄情!

对话三:道法自然通明,古方献世济苍生!

一团疑雾蒙世尘,人人皆生惶恐心,倘若人皆通医道,自身自救亦救人!可叹医者无用心,忘却中华医祖根,中华医道不精悟,西方医术害国人,庸医临阵无术误,天民寿丧命不存,自此瘟战清斩后,医著从此不蒙尘!人人皆可通医术,永固中华全世民

对话四:当今时代疫漫涎,寺庙道观亦如然,闭门面壁家中座,谎神洞里寻来源!战南征北多少年,太行山前起烽烟,沟从西南生门去,万物生长水为源!当年战火乱纷纷,建德返杀李世民,道观隐身躲此难,皇家道场封谎神!皇家道成岂似凡,崖柏九棵势威严,藏贤聚秀诗为颂,千芳万古永流传!

对话五:正方正献,医道光明!

瑞德西韦,喂!不可用!崇洋媚外的昏帐东西!用中医预防方(二圣救苦丹)大*g皂荚60g,二两细未合在一起而用!人参败*散,升麻葛根汤,小柴胡汤皆可用!不用惶恐!

对话六:天圆并地方,五数居中央,*龙离中原,福济黑龙江!医艺呈现示,方蠲疫瘟彊,清静福泽地,自修大学堂!

今日小结

敬请诸多胸怀“共赴国难”、“医者仁心”、“爱国惜民”的传统中医民间志士高手注意啦,施以仁心善行也务必不可以违法。因为,法无善恶不相信眼泪,只需颁布后由法律职业者执行即是;国家不二,国难当头、*府够累,有国顺*才有家!

您,别多事儿!往圣先贤张仲景华佗们若在世也得考取证照、依法行医呀。您谁呀?!施仁心别“添乱”,赶紧把自个儿管好唠,连家人都甭管,好好听喝儿在家宅着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您呀,省省吧……

捎带脚儿给您普普法,瞅瞅这法律规定。要再执拗于所谓人性天良、擅用民间验方解人疾苦,十五年的牢饭等着您呢,万望各自珍重:

“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非法行医,造成已被感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贻误诊治或者造成交叉感染等严重情节的,可能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触犯“非法行医罪”,最高判刑十五年。”

(源于友人对民间中医的警示)

此文来源于通玄真人对话实录。仅供参考!医者自悟!传承的都是即将灭绝的医学文化,中华民族的医学至宝!

以下部分节选自中医世家《金匮要略方论》

邪热壅肺证

麻*杏仁甘草石膏汤

别名麻杏甘石汤(《张氏医通》卷十六)。解密中医古籍:张璐《张氏医通》之白虎汤(玉函)、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龙汤)

处方麻*9克杏仁9克(去皮、尖)甘草6克(炙)石膏18克(碎,绵襄)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喘咳,甚则气急,鼻翼扇动,有汗或无汗,身热不解,口渴,脉滑数,苔薄*。现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窦炎等属邪热闭肺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4升,煮麻*,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

备注方中麻*宣肺平喘为君;石膏清泄肺热为臣;杏仁降气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可使肺气得宣,肺热得清,喘咳自止。

摘录《伤寒论》

越婢加半夏汤

别名半夏汤(《普济方》卷二十七)。

处方麻*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大枣15枚甘草6克半夏9克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去上沫,纳诸药,煮取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金匮要略方论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

本书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另一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解密中医古籍:张仲景《伤寒论》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小柴胡加桂枝汤!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痉病有灸疮,难治。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加术汤方

麻*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防已*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右锉,以水~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六首)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汤主之。

射干麻*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汤主之。

厚朴麻*汤方

厚朴五两麻*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右九味,口父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喝,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去上洗,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眼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千金》甘草汤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珍仁堂

回归生命本源,愿天下人无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