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湿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银屑病治疗步入新时代,创新药物为患者带来 [复制链接]

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阿普斯特的定位是外用药与生物制剂之间的"位置"。

银屑病的系统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传统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到今天种类繁多的生物制剂与其他靶向药物,治疗药物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近日,小编获悉,创新口服药阿普斯特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递交上市申请,有望于年内登陆国内市场。创新药物的问世为银屑病的临床诊疗带来了哪些变化?口服创新药物相对其他创新药物具有哪些特点?医学界医院张建中教授,就银屑病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创新药物革新银屑病治疗

张建中教授介绍,银屑病为常见的皮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首先银屑病是慢性病,很难根治;其次,银屑病发病在体表,头皮、面部等常见部位,影响外观;第三,它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社交、工作与学习。所以银屑病的治疗在皮肤科是一个大课题。过去银屑病的治疗药物有限,主要是免疫抑制剂与激素等,副作用较大,可能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这些药物疗效也有限,许多患者依旧饱受皮损困扰。因此,临床上需要疗效好、副作用少、患者接受度高的创新药物来打破这一困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种治疗银屑病的创新药物陆续问世。TNF-α抑制剂、白介素抑制剂和PED-4抑制剂小分子口服药先后在欧美等国家地区获批,为银屑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药物也陆续在国内上市,丰富了中国银屑病患者的治疗选择。张建中教授认为:“创新药物的上市和临床应用,已经改变了银屑病的治疗状况。首先,我们对银屑病治疗效果的预期有了明显提升,皮损清除90%以上甚至完全清除不再遥不可及。其次,甲氨蝶呤等传统免疫抑制剂可能造成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而靶向药物安全性高,几乎无此类副作用。第三,患者用药日趋简便,生物制剂注射频率低,仅一月一次或两个月一次。患者通过正规治疗,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社交。‘外不治癣’的说法已成为了历史。”

阿普斯特究竟何许药也?

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小分子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阿普斯特用于成人活动性银屑病性关节炎治疗,同年又批准其治疗中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这是过去二十年里FDA批准的首个银屑病口服药,开辟了一条属于“新型口服药”的道路。张建中教授指出,阿普斯特具有靶向性强、疗效明确、安全性良好三大特点。

靶向性强

阿普斯特是一种PDE-4抑制剂。PDE-4是环磷酸腺苷(cAMP)特异性水解酶,表达于多种炎症细胞。阿普斯特通过抑制PDE-4活性,阻止cAMP水解,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提高抗炎因子活性,降低促炎因子活性,从而调节系统性炎症,控制银屑病症状[1]。

疗效明确

ESTEEM1与ESTEEM2两项三期研究为阿普斯特的疗效提供了明确证据。结果表明,阿普斯特治疗银屑病患者16周时达到PASI75和PASI5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3.1%和55.5%,显著优于安慰剂,且疗效长期维持[1,2]。对两项研究进行进一步分析表明,阿普斯特治疗组甲银屑病严重指数的改善和头皮医生整体评分(ScalpPhysicianGlobalAssessmentscore)0/1患者比例同样较安慰剂组显著更高[3]。此外阿普斯特组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的改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充分证实,阿普斯特治疗银屑病可有效减轻皮损,且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安全性高

ESTEEM1&2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表明,阿普斯特整体安全性较好,未出现肝肾*性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消化道,且大部分是轻度,包括腹泻(18.7%,其中77.9%为轻度)、恶心(16.5%,其中76.1%为轻度)[4],腹泻与恶心多出现在患者服药的前两周里,大多会在1个月之内得到缓解[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在周的随访时间里,接受阿普斯特治疗的患者主要心脏事件、恶性肿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与对照组相比未出现显著差异,未出现机会性感染或肺结核复发的报告[4]。相比传统治疗药物,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治疗期间患者无需定期进行实验室监测,用药更方便。

总结

年10月,为加快临床急需境外新药进入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审评审批工作程序》,并按程序组织专家遴选出48个临床急需境外新药,阿普斯特列名其中。

张建中教授指出:“我认为,阿普斯特的定位是外用药与生物制剂之间的‘位置’,也就是说,如果外用药治疗银屑病无效,可考虑使用阿普斯特,如阿普斯特控制不佳,再考虑使用生物制剂。但目前阿普斯特尚未在中国银屑病患者人群中开展临床研究,具体如何应用,还需在未来积累中国银屑病患者相关数据,根据临床研究结果与实践经验,再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PappK,ReichK,LeonardiCL,etal.Apremilast,anoralphosphodiesterase4(PDE4)inhibitor,inpatientswithmoderatetosevereplaquepsoriasis:resultsofaphaseIII,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EfficacyandSafetyTrialEvaluatingtheEffectsofApremilastinPsoriasis[ESTEEM]1)[J].JAmAcadDermatol,,73(1):37-49.doi:10./j.jaad..03..

[2]PaulC,CatherJ,GooderhamM,etal.Efficacyandsafetyofapremilast,anoralphosphodiesterase4inhibitor,inpatientswithmoderate-to-severeplaquepsoriasisover52weeks:aphaseIII,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ESTEEM2)[J].BrJDermatol,,(6):-.doi:10./bjd..

[3]RichP,GooderhamM,Bachelez,Hervé,etal.Apremilast,anoralphosphodiesterase4inhibitor,inpatientswithdifficult-to-treatnailandscalppsoriasis:Resultsof2phaseIII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ESTEEM1andESTEEM2)[J].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

[4]CrowleyJ,Tha?iD,JolyP,etal.Long-termsafetyandtolerabilityofapremilastinpatientswithpsoriasisooledsafetyanalysisfor≥weeksfrom2phase3,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ESTEEM1and2).JAmAcadDermatol.Aug;77(2):-.e1.doi:10./j.jaad..01..EpubApr14.PMID:.

专家简介

张建中教授

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三届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国际特应性皮炎研究会理事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整形美容与再生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湿疹)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毛发学组组长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等杂志副主编,Journalof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ChineseMedicalJournal、SKINmed等杂志编委。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毛发病等有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特应性皮炎样移植物抗宿主病”,首次报告RPL21基因是先天性少发症的致病基因,提出了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在国内首先发现游泳池肉芽肿病,组织了我国多种皮肤病诊疗指南的制定,主编我国第一部国家卫健委规划长学制教材《皮肤性病学》,牵头研发了我国1.1类(first-in-class)银屑病新药苯维莫德,获年国家重大医学成果,还牵头几十项国际多中心与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和参编50多部著作,培养研究生60多名,获中华医学会奖、国际皮肤科联盟杰出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二奖等多项,年获“国家名医”称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