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湿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湿气重如胶我们口中头发血质,三处会 [复制链接]

1#

“湿气重”一词,可算得上是健康领域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词了。那么湿气重仅仅只是表现为“大便冲不下”、“身体肥胖”吗?接下来,我就来详细说说,若是体内湿气重,我们身体的三个地方容易发黏、黏腻。

第一处:口中黏腻

可以说,口中发黏、黏腻,是湿气重的主要表现之一。

口黏腻,清代中医学家则把它归结为“口粘”、“口舌粘腻”等。这个现象,往往伴有口苦、口甘、口酸等等。但主要感觉还是口中黏糊糊的。

我们的脾胃,上通于口。要是脾胃运化失常,就使得湿邪困阻于中焦。从而就会直接上泛于口,直接形成口中的黏腻感。

若是严格来说,这里面还可能存在寒湿、湿热以及痰热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其中。而他们在各自的表现上虽然有所不同。就比如说:

①寒湿困脾,则可能表现为苔白腻而水滑。

②湿热或是痰热困脾,则可能表现为苔*腻而舌质红。

因此,就总体而言,口中黏腻则是它们的共同的特点。

第二处:头发黏、头发油,容易脱发

在一般情况下,若是我们的头发出现了异常,则多以脱发为主要症状。而引起发脱发的原因,长期以来,则认为是肝肾不足、血虚风燥所致。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肥厚油腻饮食的进食频率增加。这就使得证属痰湿上蒸的脱发就越来越多。

而这,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痰湿内积日久,久而化热,湿热熏蒸于头部。最终影响了气血对发根的濡养,于是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脱发。

湿气熏蒸日久,我们的头皮脂溢过多,头发就会显得特别油腻。这类人的头发,基本得天天洗头,一天不洗,就油得没法看。而这在不少肥胖的人身上比较多见。

第三处:主要表现为女性经血的黏稠

对于女性经血黏稠这件事而言,古人早就注意到了。早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就有记载“色深红而稠”。而这一现象的形成,也和湿热蕴藉、痰湿下注有着直接的关系。

简单来说,若是我们饮食不节,就会湿热郁结于我们的体内,从而下注,这就使得经血黏稠。这类人,则属于体内有湿热。此外,她们常常经量较大,经血黏稠且伴有异味,经血多为色暗红,舌苔*腻。除了经血黏稠外,带下也可能黏稠。

此外,要是长期存在肝郁气滞的情况,就会郁而化火,从而导致湿热蕴藉宫胞,也会形成这一局面。

还有的,则是脾虚湿聚,但还尚未化火,作为痰湿之邪下注而形成的经质黏稠。若是长期处于这一状态,往往经期会延后,量少而黏,平时痰比较多,舌苔白腻,口里发淡,偶尔还会有头晕欲呕的症状。

总体来看,主要是嘴里、头发、经血,这三处时常发黏,这在中医学里,是比较受重视的,而且在病因病机方面比较明确,也是经得起实践和推敲的。

湿气重要如何改善?

一、祛脾胃之湿

在《和剂局方》中有记载,平胃茶,能除湿、健脾、行气。如果舌苔白腻,腹胀便溏,食欲不佳、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我们可以准备苍术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甘草3克,研成粗末拌匀,每一次取5~6克沸水冲泡代茶。

二、除肌肤之湿

肌肤之湿其实就是湿疹。在《新医药学杂志》中记载一个验方。用苍术15克,*芩15克,*柏15克,煎煮取汁,涂抹患处清洗患处,每日1次,严重者2次,这对于糜烂性的湿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三、温阳化湿

此外,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分享给大家,这就是央视养生节目中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老先生所推荐的,做起来特别简单、也特别方便。这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肚脐贴,它可补阳气、祛湿邪、健脾胃。

方法最早由南怀瑾老先生记录在《我说参同契》中的一个小方法:用七八颗花椒,一颗桂圆肉,一点艾绒调配好后,捣碎,敷于肚脐处。

肚脐处在中医里,有一处重要的穴位,叫作“神阙穴”,与我们的真气、真阳相连,可大补阳气。同时又与任脉、带脉、冲脉相汇,系与五脏六腑。所以在此处用,效果是不错的。

上述的小配伍,之所以将其称之为“万病方”,是因为它能温补我们的阳气、祛湿散寒、调畅肠胃等。

将肚脐贴贴上。要是存在阳气不足。如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人,就会有所改善;要是体内湿气大,就比如说,体胖、浮肿。就能化散湿邪,肚腩就会减小,睡眠也会有所改善;脾胃之气恢复,胃的受纳、脾的运化也会恢复,气血生化之源自然就会没问题。

而且该方法的制作也很简单,只需要准备艾绒、桂圆、花椒、枸杞、酸枣仁,就可以自己在家中做出来。要是实在不想做的,也可以直接使用成品的肚脐贴。要是湿气重,有上述症状的,不妨一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