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湿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杏林精粹丨李元馨头痛治验第期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技术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临床集锦

李元馨头痛治验

李元馨主治

虞胜清辑录

名老中医李元馨先生遗像

恩师李元馨先生,字文炳,号大勉,江西临川博溪村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享年九十一岁。祖父圃孙,精于歧*之术,著名于抚州。先生早年丧父,从祖父习医,尽得其传。悬壶赣东六十余载,医术高明,学验俱丰,誉驰四方,遐迩同钦,为江西省当代著名中医之一。

祖国医学的“头痛”证是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头痛有外感与内伤两大类。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疗。临床所见头痛,往往错综复杂,如表里同病、寒热互见、虚实并存、肝胃火炽、风火痰热相兼等等。李元馨先生根据前人所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之说,治偏正头痛喜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化裁。有时以川芎茶调散为主方,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有时仅取方中二、三味药以为佐使,而提高了疗效,谨守病机,随机应变。

例一风寒头痛

郑某男36岁工人

[初诊]年1月12日

头痛以颞侧为甚,头晕目眩,恶风,夜烦不安,食欲减退,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弦。此乃风寒上犯,阻遏清阳之气。治以疏风散寒。

川芎5g白芷5g荆芥5g防风5g薄叶5g羌活5g细辛2.5g茶叶10g天麻6g蔓荆10g刺蒺藜5g白芍6g甘草3g三剂

[复诊]年1月21日

头痛较前减轻,惟烦躁不安,夜寐梦多。左脉弦滑,苔薄白。再予原方出入。

川芎5g白芷5g荆芥5g防风6g细辛2g羌活5g天麻6g蔓荆10g刺蒺藜10g白芍10g薄叶5g甘草3g七剂

按:头痛恶风是本例主症,所以取川芎茶调散借大队风药上行入巅以疏散风寒为主;目眩头晕,夜烦不安,脉弦是肝阳上亢之症,故合天麻、蔓荆、刺蒺藜、白芍平肝敛阳为辅。

例二肝火头痛

王某女70岁

[初诊]年11月26日

右偏头抽痛,或如锥刺,手不可近,触发则痛加,头皮似有蚁行。舌质红,苔薄*,脉弦数。病为肝经火郁,生风上扰。主以平肝泻火,佐以熄风疏邪。

菊花10g天麻5g胆草5g*连5g白芍10g蔓荆10g熟地15g川芎5g白芷6g防风5g苍耳10g细辛5g甘草4g三剂

[二诊]年11月29日

诸证逐日减轻,方证切合,原方继进二剂。

[三诊]年12月1日

头痛基本已愈,惟睡眠欠安,肝脉弦稍数,舌质红,苔薄*。郁火游风纠缠,一时难解,守原方再服三剂,以求痊愈之功。

按:对于偏头痛,前人有:“左属血虚,右属气虚”之说。先生认为不可以部位言气血之虚,应证脉合参而定虚实,本证头痛偏右,手不可近,脉弦数,属肝经郁火;头皮似有蚁行,是风邪游窜。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方中用防风、川芎、白芷、苍耳、蔓荆疏郁祛风,细辛搜逐头面游风;菊花、天麻、胆草、*连、自芍平肝泻火。一升一降,相得益彰。先生认为偏头痛多属肝火或肝阳,如阴虚不甚,可予平肝泻火或平肝潜阳方中,酌情选用辛散药二、三味,分量宜轻,则效果更好。如辛散药过多或分量过重,则火愈升愈炽,阳愈升愈亢,反助纣为虐。先生曾接诊一案,症状与本例酷似,前医以为外风,用药一派辛散,药后头痛加剧,手不可近。先生易平肝潜阳法,药到病除。

龙某女58岁

[初诊]年10月5日

头痛,后脑发烧,有时形寒,太阳及颈项抓紧。舌苔薄白,脉弦略紧。久经治疗无效,经裣査为“脑血管硬化”。内有肝火,外感寒邪。宜平肝泻火为主,稍佐辛散。

菊花10g白芍10g生地10g蒺藜5g天麻7g瓜蒌10g牛蒡子10g*连4g*芩7g藁本5g蔓荆10g荆芥3g防风3g羌活3g三剂

[二诊]年10月10日

形寒已除,太阳及颈项抓紧感亦失。头痛及后脑发烧作于午后和晚上,痛兼昏眩,烦燥不安。舌质红,苔少,脉弦有力。寒邪已除,肝阳上亢,治宜育阴平肝。

菊花10g白芍10g生地12g天麻7g僵蚕5g麦冬10g*连7g苍耳子7g瓜蒌12g蔓荆10g薄叶5g牛蒡子12g藁本5g三剂

[三诊]年10月13日

头痛好转,后脑发热亦减。阳得阴济,有下降之势。宜原方加减,更增潜阳一法。

桑叶10g菊花10g熟地15g龟板20g石决明10g麦冬12g天冬12g白芍12g丹皮7g僵蚕10g天麻7g*连5g蔓荆子10g藁本5g苍耳子3g五剂

按:前医投药不效,关键在于形寒、颈项抓紧等症未加详解。此乃寒邪外束之证,开始投以一派寒凉,以致寒邪愈来愈紧,清阳不展,头痛加剧。先生先以平肝泻火为主,兼以散寒,温寒并用,相互制约,俾寒无敛寒之弊,温无升火之忧,继予育阴平肝潜阳收功。

郑案与本例均为表里同病,但一以表寒为主,一以肝火为甚,故处方用药迥然有别。本例与王案均为肝火头痛,因王案头皮如似有蚁行,是郁火生风之症,故方中风药较多,取其“火郁发之”之义,并加细辛少许搜逐游风。先生辨证用药之精细,由此可见一斑。

例三:风热头痛

吴某女35岁

[初诊]年8月12日

头痛偏左,左目红肿疼痛,夜眠不安,舌苔薄白,左脉右脉濡滑。为风热引动肝火,法当透邪、平肝,内外兼施。

菊花10g桑叶10g夏枯草10g白蒺藜10g白芍5g焦栀6g石斛10g蔓荆10g白芷5g藁本5g防风5g泽兰6g三剂

按:本例目赤而肿,赤为热之证,肿为风之象。方用防风、白芷、藁本、蔓荆祛风消肿、散赤止痛,使外邪得除;菊花、桑叶、夏枯草、白蒺藜、白芍、栀子平肝泻火,俾内患得平;泽兰化淤滞,增强退赤消肿之功;石斛滋水涵木,使平肝泻火之效更好。桑叶、菊花二味,既可疏散,又能平肝,有内外兼治之优,可用于治风热头痛、肝火或阳亢头痛。

例四肝胃火炽头痛

陈某女35岁

[初诊]年7月22日

左侧偏头痛已有八月之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发时痛甚难忍,每次服去痛片二粒也只能暂缓片刻,辗转求医,均无效果,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

近来偏头痛复发,左眉棱和牙齿亦痛,甚至痛如掣刺或如锥刺、火灼,以手紧压痛点似觉稍缓,口干口苦,便结难行,舌质红,苔薄*,脉弦。肝胃火炎,上扰清空,议平肝清胃法。

龙胆草10g*连5g生栀6g菊花10g蔓荆10g白蒺藜5g藁本5g生地15g玄参12g麦冬12g薄荷叶5g生石膏20g苍耳子5g甘草3g三剂

[二诊]年7月25日

进药一剂,次日大便畅通,痛减大半,三剂后头痛基本已愈。守原方再进三剂,以竞全功,服药六剂,病即全愈,追踪二年,未见复发。

按:观其证候,肝胃之火上炎可知;久病热灼阴亏,致使肠燥津枯。大便不行则脏气不通,火无下泄之路,灼灼上炎。故予清泻肝胃之中,寓增液行舟一法,大便畅行,火即下降,此亦釜底抽薪之义。

[例五]风火痰热头痛

熊某男18岁

[初诊]年1月11日

年11月因突然剧烈头医院住院治疗。脊椎穿刺确诊为“珠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二月,病有好转,因头痛仍时发不止而来治疗。

颈项活动欠灵,阵发性头痛,晨起头顶痛甚,余时后脑疼痛,痛时脑中发热,目眩,兼有震动感觉。进食恶心,中脘嘈杂,二便正常,睡眠不宁,醒后难以复寐,口干,脚软,舌质深红,苔*,脉弦滑。病为痰热风火上扰清空,治用祛风化痰、平肝泻火法。

栀子10g*连10g菊花10g龙胆草10g蔓荆10g僵蚕6g藁本6g天麻10g薄荷叶5g夏枯草10g石斛12g决明子12g羌活5g防风5g七剂

[二诊]年1月19日

静息时头微痛,走路则头胀痛似裂,胸闷,食后呕吐,呃逆,头昏颈酸。治守原意。

栀子5g*连6g桑叶10g龙胆草10g菊花10g蔓荆10g刺蒺藜5g僵蚕10g天麻10g薄荷叶3g牛蒡子15g*芩5g枳壳10g藁本5g瓜蒌仁15g甘草3g五剂

[三诊]年1月28日

头痛二、三天发作一次,讲话较多易引发头痛,颈项活动感觉微疼。食欲欠佳,午餐后呕吐少许,夜眠烦燥梦多。舌质红干,苔*脉弦。肾水不足,肝阳上亢;水火不济,心火时炎。宜平肝潜阳,育阴养心。

菊花12g蔓荆10g天麻10g*连6g僵蚕10g白芍10g龟板15g石决10g熟地15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夜交藤10g牛蒡子10g蒌仁10g远志5g茯神10g五剂

[四诊]年2月29日

上药叠进三十剂,诸证日渐向愈,惟劳累后头微痛,近来咳嗽痰稠,舌质红,苔薄*,脉稍弦。治拟平肝化痰。

薄叶5g桑叶10g菊花10g蔓荆10g天麻10g贝母10g牛蒡子10g杏仁10g蒌仁10夏枯草12g刺蒺藜10g云苓10g决明子12g甘草4g七剂

药后病已痊愈,多次追访一切均好。

按:珠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多属痰热风火上扰。本例经西药治疗,虽险期已过,但病邪未除,风火挟痰热上扰,郁遏经隧,气血壅滞不行,“不通则痛”,故头痛不止。初诊、二诊以重剂苦寒直拆肝火上炎之威;三诊以滋肾平肝、潜阳济心;末诊以平肝化痰收功。各诊治法侧重不同,惟清化痰热一法贯彻始终。

例六痰浊头痛

张某女26岁

[初诊]年4月12日

头痛且昏,逢窸当风则甚,脘闷纳呆,进食喜温恶凉,精神困倦,舌淡红,苔薄白,脉濡滑。医院治疗无效。病为脾阳不振,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兼感外风。治拟温阳化痰、辛散祛风

西*15g焦术7g炮附子7g公丁3g蔻仁3g羌活5g防风5g荆芥5g细辛2.5g天麻7g川芎5g白芷5g甘草4g三剂

痛减大半,后复诊两次,守原方出入,又六剂而痊。

按:脾阳不振,湿聚生痰,痰浊中阻,故脘闷纳呆,进食喜温畏凉,精神困倦;清阳不升,风邪上犯,则头痛且昏,逢寒当风更甚。此既不同于一般风寒上犯巅顶头痛,也不同于单纯痰浊上扰之头疼,病为内外合邪,专以辛散,痰浊不化;只化痰浊,外邪不去。先生设两全之计,拟附子理中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一则温中健脾以化痰浊,一则辛散走表以祛外风,俾内外之邪迅速得以化解。

校核丨彭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