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材行业,流行着“广陈皮,怀山药,杭白菊……”等说法,之所以在药材前面加地名,是指该药材的最佳产地,即是“道地药材”。“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强调“用药必依土地”,而事实也证明,一旦改变了环境,中药材的药效就会大打折扣。
据《中华道地药材》记载,全国目前有据可考的道地药材包括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藏药等,共多种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对中医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选用优质的药材,才能保证医生开出的处方的疗效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中医馆的口碑和品牌才能藉此树立。
中药饮片的来源类似农产品,其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肥料、光线、水等,除了种植外,影响质量的还有采摘、炮制、运输三个环节,所以对中药饮片的把控首先要从源头开始,做好四道“关口”的把关工作。
第一道“关”:种植要注重地域和土壤
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滥采滥挖,野生中药材的供应大幅度减少,甚至有的濒临绝迹,目前中药材主要依靠人工种植。中药材的种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尤其是道地药材,对地域的要求更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常用道地药材的产地。
川药:主要产地为四川、西藏等,代表药材有川贝母、川芎、*连等。
广药:又称南药,主产地为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代表药材有阳春砂、广陈皮、肉桂等。
云药:主要产地为云南,代表药材有三七、木香、茯苓、萝芙木、马钱子等。
贵药:主要产地为贵州,代表药材有天麻、*精、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怀药:主产地为河南,代表药材有地*、牛膝、山药、山茱萸等。
浙药:主产地为浙江,代表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杭菊花、乌梢蛇等。
关药:主要产地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代表药材有人参、鹿茸、细辛、辽五味子、防风、麻*、*芪、苍术等。
北药:主要产地为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部,代表药材有*参、酸枣仁、柴胡、白芷、北沙参、全蝎、土鳖虫、滑石等。
华南药:主要产地为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苏、赣、皖、闽等省),代表药材有茅苍术、太子参、枳壳、鳖甲、蕲蛇、玉竹等。
西北药:主要产地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陕、甘、宁、青、新及内蒙古西部),代表药材有大*、当归、秦艽、秦皮、羌活、枸杞子、银柴胡、*参等。
藏药:主要产地为青藏高原地区,代表药材有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胡*连、麝香等。
不同的中药材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排水良好、土层较厚、腐殖质丰厚的沙壤地适合大部分药材的生长需要。
荒山秃岭可种植蒲公英、野菊花、*芩、防风、远志、山茱萸、连翘、酸枣树、金银花、穿山龙等生命力较强的中药材。
图_云南*芩
轻度盐碱沙地可种植金银花、苦参、酸枣、牛蒡子、知母、甘草等。
微酸沙质地可种植贝母、*芪、川芎、白术、百合、芍药、紫菀、红花等。
干旱地带适宜柴胡、远志、枸杞等。
黏土地块应选择薏苡仁、薄荷、藿香、紫苏、决明子等全草或果实种子类药材。
光少蔽荫较温润地可种植天南星、太子参、百部、当归、*参、地丁、半枝莲、平贝母等。
贫瘠土地适宜种植龙葵、决明子等。
除了要看生长环境,种植中药材还要选好种子,把握好种植的深度,做好浇水和除草工作,如在北方地区,上冻或者过冬前一定要浇水,否则冬天的冷风会把地表的细小种子吹干、吹走。
第二道“关”:按不同季节适时采收
中药饮片的药效跟采收时间密切关系,如适时则药性强、疗效好,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正如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言:“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也就是说,中药材的采收必须根据种类,在不同的药用部分及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进行。
根和根茎类。宜选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春季发芽之前采收,但也有例外,如柴胡、防风、明*参以春天采较好,延胡索、半夏应在谷雨和立夏间采挖。
根皮和树皮类。树皮多在清明到夏至采集,此时植物树皮易于剥离,同时有效成分含量高,如杜仲、厚朴。根皮宜在冬季采收,如牡丹皮、地骨皮。
叶类和全草类。叶类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或在花盛开而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此时植物已经完全长成,而且生命力最旺盛。如人参叶在夏天采收,叶浓绿而茂盛。但桑叶需经霜后采收,枇杷叶、银杏叶需落地后收集。全草多在花期采收,从根的上部将植枝割下,或整枝拔起,有的只采带花枝梢,但也有采嫩苗的,如茵陈蒿应于春初幼苗时采集。
花类。通常采集在花朵开放或含苞待放之时,如旋复花、菊花于初放时采,银花、辛夷花在含苞待放时采,槐花、公丁香在花蕾时采。花的采收应在晴天上午,露水初干时进行,以利迅速干燥。对有刺的植物如红花应露水未干时采,若干后、植枝及苞片上之刺会刺伤采集人员的手指。
果实、种子类。除少数药材如青皮、青梅、枳实须在未成熟时采收外,一般果实应在已经充分长成或将近成熟时采集;多汁浆果易败坏,要及时采收加工;干果、蒴果须在成熟以前适时采收,若成熟后会开裂散落。种子类药材必须等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摘取或连枝剪下,晒干后再收集。
菌、藻、孢子类。按其各自的特点采收,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须在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
动物类。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如昆虫类药物,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如蝉衣在夏秋季蜕化之时收集;桑螺蛸须3月前收集,过时虫卵孵化成虫;蚯蚓于6~8月刚开始活动时捕捉;蜈蚣在清明节前后捕捉较好;一般有翅昆虫,大多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憩息于植物上,不易起飞,易于捕捉,如斑蝥、虻虫等。动物药如蛤士蟆秋末进入冬眠期,易于捕捉,且此时的蛤土蟆油体内较多;鹿茸于清明后40~60天(5~7月)截取,过时则角化。
矿物类。矿物类药材随时可以采收,也可结合开矿进行。对中药材的采收要注意保护药源,采集时亦要注意合理,如采大留小、保稀采密、合理轮采、封山育药、引种繁殖等,避免药材资源枯竭。
第三道“关”:精心炮制确保功效
根据《中国药典》(年版)的定义,饮片系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炙等炮制处理后,均称为“饮片”。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其意义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等。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古人在炮制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炮制论”是讨论炮制法最早的书籍,记载了炮制十七法:
炮:置药物于火上以起烟为度,如炮干姜。
爁: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使之微熟为度。如杏仁。
煿:将药物置火炕干,后世改为烘法。
炙:将药物和以蜂蜜或姜汁于炭火上微热,如炙*芪、炙甘草姜炙厚朴,姜半夏等。
煨:将药物置炭灰中,煨之使热,如煨木香。炒:将药物置铁锅或砂锅中炒至微*,如炒谷芽。
煅:将药物置炭火上烧令通红,然后放在醋盆中淬。如煅磁石。
煉:将药物用火久熬,如炼蜜。
制:制去其偏性,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等。
度:量药物的大小长短。
飞:研药物为细末,置水中搅拌静置,分取其不同时候的沉淀,如水飞朱砂。
伏:是土类,如伏龙肝,即灶心土。
鎊:用金属制成的锉形物,将坚强的药物锉成薄片状,便于制成粉末,如鎊羚羊角。
樧:即捣碎。矖:即晒字。
曝:将药物置太阳下曝晒。露:将药物放置户外,任其日晒夜露。
炮制十七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四项,即水制、火制、水火制和不水火制。水制包括制、飞、露,火制包括炮、爁、煿、煨、炒、煉,水火共制包括炙、煅,不水火制包括鎊、樧、矖、曝等。古代加热通常将火分为两大类,即文火和武火,文火就是没有火焰的火,武火就是有火焰的火,武火温度较高,文火温度较低。
现代的炮制分为加热处理和不经加热处理及部分加热处理两大类,前者包括烘、焙、炒、炮、炙、煅等,如焙干水蛭、煨木香、炙甘草、煅龙骨等。炒的种类很多,有盐水炒,如泽泻;有麸子炒,如山药;有米泔水炒,如*参。后者有漂,如海藻、昆布的用清水漂洗去咸味;有泡,如制蕲蛇用约两倍量的*酒泡20~30天,使皮与肉分离;有霜,如巴豆霜、柿霜、鹿角霜、西瓜霜,等等。
图_柿霜润肺,可用于咽干,口舌生疮
第四道“关”:运输工具首选汽车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加上中药材产地不同,且中药材具有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质量变化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按照“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运输原则,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尽可能减少运输环节,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做到快中求好、快中求省,合理运输。
中药材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上等运输方式,但最好选择汽车运输,便于同一种药材整车发运,避免混装易造成差错。运输车辆最好相对固定,便于清洗、消*,减少对运输药材的污染。全国各大药材市场药材品种具有交易频繁、运输装卸环节多等特点,若货物在运输、中转、装卸等途中处理不善,药材包装容易出现破损、散包等现象,药材易受到雨淋、虫害、温湿度变化等影响,发生二次污染。所以,“减少环节、规范装、合理运输”十二字方针必须落实到位,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
来源:《中医药馆》第七期
-END-
免责声明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烦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中医药馆》在线电子期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